|
Google中国周韶宁誓师:只能成功不能失败(2)
2006-2-6 11:13:22
1998年,李独力筹建微软中国研究院,成果颇丰,同时他展现了出色的公关能力,帮助研究院与中国各高等院校、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。而在全国 50 多所高校进行的200 多场演讲与大学生进行互动,帮其积累良好口碑。这些都是Google看重的,在微软和Google关于争夺李开复的诉讼审理中,披露了一封电子邮件。Google负责工程部门的副总裁艾伦·厄斯塔斯在邮件中表明了李开复对于Google的重要性,“我们竭力要得到他,是因为他有着难以想象的聘用才能,能为我们罗致更多人才。” 2005年11月,浙江大学可以容纳约1200人的永谦小剧场里人山人海。此时在校园BBS中,原本免费的入场券已经被求购者们竞拍到了450元一张的高价。会场附近出现了20多名警察维持秩序,500多名未能进场的学生观众甚至和警察发生了冲突。这并不是崔健校园演唱会的现场,而是李开复的演讲现场。随后在安徽大学的活动,李开复则被安排在一个露天体育场进行演讲,7000名听众挤满了会场。 当李开复把这些照片发回Google总部,连他的老板都惊愕不已。他们很难理解的一点是:在中国的大学生中心,李开复不仅是一个卓有成绩的商界人士,或者最创新公司的代言人,根本而言,他是一个比尔?盖茨与戴尔·卡内基的结合体,他在让大学生们看到了技术的未来的同时,意识到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。 这正是其演说的独特价值,每次Google校园宣讲会后,同行的Google工程师都会收到成百上千封简历。甚至在微软人才库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,一些曾经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过的学生也主动应聘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的职位。 为迅速组建中国工程研究院,2005年十一长假过后,李便开始了为期15天的全国8大城市的巡讲。每次演讲之后,Google的招聘团队马上回到酒店筛选简历至深夜。第二天上午,8到10点间,李进行匆忙而高效的面试,随后就匆匆奔赴下一个城市。通常在去机场的路上,李开复还会通过电话,与一些特别出色的学生进行沟通。 面试时,除了一些编程方面的考验,李开复最为看重的还是解决问题的创造力。让其印象深刻的一个学生,虽然在面试时难掩紧张,但在10分钟内,他给出了一个问题的六种解决方案。此外,李还会用一些问题考验考生的分析能力,如对于其办公室所在大厦的智能电梯的优缺点分析:如果考生自己来设计一部电梯,会怎么做?什么时候可能出现电梯负载的极限?怎样能效率最高? 对许多参加过Google在中国面试的技术高手来说,他们已经提前感受到了一些Google文化。为了将沟通问题对面试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,Google总部特意从美国派出10名能够讲流利中文的华人工程师负责具体面试。当时的Google并没有自己的固定办公场所,于是他们顺势发挥了Google创新、随意的风格,就在北京所住酒店里那些工程师的客房中进行面试。 尽管是在酒店客房轮流接受4名Google工程师的面试,但每个应聘者不用跑来跑去。他只需坐在房间中一边参观Google工程师凌乱的房间,一边安心等待他们“上门面试”。这些本应志高气昂的考官则会在敲门后,等待应聘者打开房门把自己邀请进房间。 “现在看起来就好像我在面试别人一样。”一位面试者回忆。按照惯例,面试完毕后应聘者可以向工程师们提出一些问题。她问面试官在Google工作的是否开心,这名已经美国总部工作了3年的工程师说:“如果你喜欢技术的话,这里就像天堂一样!”随即向其讲述了不少生动的个人感受。 面试过程中Google工程师表现出的性格与热情,让同样参加过微软亚洲研究院面试的该考生印象深刻:微软的工程师更为严肃,面对应聘者的询问,他们的回答通常非常官方。 事实上,符合Google要求的年轻人们手中通常会握有微软、IBM等多家跨国公司的录用信。这甚至让李开复在一段时间内,每周邀请一些面试成绩突出者与其共餐。用餐的过程中,李开复会向他们描绘Google以后在中国的发展,办公环境。因为每次选择的餐厅都不一样,餐后李开复还会让大家点评厨师的厨艺,甚至表示要把最好的厨师请到Google来做首席厨师长。 李开复的个人魅力加上Google的企业文化,这令许多技术高手在面对Google时很难用理智战胜情感。一位北大硕士毕业生非常认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工作方式,他相信自己在那里2年内就可以得到快速的成长。于是他签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录取信并且准备去那里开始实习。但一封Google的录取信改变了这一切。在他反复思量了一周后,微软失去了一位新员工。“我的选择可能说不出什么理由来。我虽然知道微软的种种好处,但是觉得如果不选Google的话,我会寝食难安!” 至今,李开复曾经许诺的50名关门弟子数额已满,这迫使他将此一数字变成80。“我低估了中国的大学生,几年前是不可能招到这么多高素质的人才的”,李说。当被问及新员工的素质,他答道:“如果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冠军不符合我们的标准,我不知道有谁符合。” 落地 虽然李开复发出的录用通知100%的被接受,但这还并非其工作中最艰难的部分。如何将Google独特的创新文化移植到中国,将是对李开复和周韶宁这两个进入Google仅半年的空降兵最大的挑战。 在内部,Google的文化精髓,被概括为:平等、实时、海量、利众。平等指所有员工不因头衔高低而被差异化对待;实时是指,把互联网当作一个实验室,有项目立刻放到网络上校验,得到反馈后立即改进;海量指从服务器、插件、网络搭建、并行计算、数据库、文件系统,全部都自己完成;利众则是不会为了收入忽略用户利益。 据说,这些根基将会被原原本本复制到中国。仅此已经不容易,至少,这将让李、周二人告别“指挥”式的管理方式,通过交流、说服让身边的人认同其想法,从而达成目的。 细节上,李开复则希望实现创新的本地化。针对中国学生的情商普遍弱于国际同龄人,Google中国研究院特别为中国学生设立了导师体系。导师并不是这位新员工的老板,而是一个完全在他汇报体系之外的资深工程师。这样,他不仅能成为新人业务讨论与感受倾诉的对象,还能培养新人的沟通能力以及更深入地了解公司文化。 对于这些应届毕业生,在其刚刚进入Google工程研究院的前6到9个月,可以享受到丰富的培训内容,帮助他们弥补一些在学校所无法学到的东西。在这期间,新人们每个工作日30%到40%的时间用来接受培训。培训方式多种多样,可能是花一整天去深山做一个野外拉练,也可能是每天早上花2小时上某一门课程。 例如深山拉练,就是提升个人情商能力的一种训练。在深山中,工程师们会被要求进行模拟的项目开发,并且模拟出在项目开发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。从而来考察、培养一个团队的应变、创新能力。最后经过对这个过程的回顾分析,来学习理解情商的一些具体问题。新人培训期结束后,他们将获得Google著名的20%自由时间。 此种独特的企业文化,让周韶宁的工作也与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为不同:以前他所考虑的是,设计产品,然后将它们有效地卖出去——这让他必须在两端进行平衡。但在Google,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提供最好的服务支持。 “我刚上任的时候就跟我的同事们讲,记住我们到这里不是来赚钱的,我们是为了把一件事情做好,”周韶宁的工作可以被描述为“为尊重而战”,“大家都用你的产品,你受到尊重,钱就会进来。” 除了李开复率领新的工程师团队进一步加强Google的本地化程度,周韶宁会从另外两个角度提高Google在中国的受尊重指数:完善用户支持平台,以及汇集更大量的信息。 因此,虽然用户使用时只需在搜索条内敲入关键字,网络背后,Google中国的运营团队会去寻找好的内容源,与其加强合作。如许诺将会向合作伙伴提供相关的技术和产品,以此来换取对方网页上的广告位置。就像Google之前在许多Blog中所作的一样,双方利润分成,结果皆大欢喜。 由于Google的Ad Words广告产品并不像PC机一样已经高度标准化,高度成熟的产品。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用户对这种新产品的使用并不轻松,所以在中国Google并没有采取戴尔式的直销方式。除了增加对大型广告客户的服务,Google将中小型企业的扩展交由5家代理商完成。短期内,渠道仍然将是Google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,Google并没有能力全面控制这些代理商,他们大多数同时代理雅虎、百度等Google竞争对手的网络广告业务。另一方面Google也并无计划收购代理商或者建立自己的渠道。 名片上,周韶宁所负责的领域含盖整个大中华区,但他承认,做事分先后次序,他必须做出取舍:“国内市场最重要,先把其他地区放一放。中国市场团队建设最重要,先把其他事情放一放。” “这不是结束,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,只是开始的结束”。谈及过去一年,李开复引用了丘吉尔的名言,“我们即将进入真正的工作。”
|